亚美体育(中国)官网

荣誉资质

荣誉资质
<<返回上一页

球速体育官网你可能不知道的 咖啡冷知识

发布时间:2024-10-06 20:11:44点击:

  球速体育app下载咖啡“热”吗?很显然,作为饮品的咖啡,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,已深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。足不出户,你甚至就能品尝到来自不同大洲、风味各异的咖啡。

  然而,咖啡又有很多“冷知识”。从历史来看,咖啡、茶、巧克力作为世界三大饮品,几乎参与了整个中世纪后的人类文明进程。它们不仅是贸易商品,而且向来具有无比丰富的文化信息。17世纪,咖啡在众多贸易商品中脱颖而出,逐渐成为全球多个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饮品之一。

  为什么咖啡还具有饮品之外的属性?咖啡的起源真的在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非洲,或者欧洲吗?当我们谈论手中的奶咖时,是否能够遥想到咖啡与牛奶的不解之缘?

  咖啡在端到桌上成为一杯饮品之前,它是一棵植物(herbe)。若要追溯咖啡的起源,其实目前没有非常准确的数据证明咖啡的起源时间和地区。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考证,初步判定是公元前8000年的埃塞俄比亚。埃塞俄比亚称咖啡为kaffa,kaffa也被看作是咖啡发音的来源。

  不过,发现咖啡可以饮用的,不是埃塞俄比亚人,而是阿拉伯人。他们的饮用方式,和现在大不同,他们像喝茶一样,把咖啡叶拿来煎泡。这味道,现代人很难去想象。

  自从开始煎泡,咖啡就在阿拉伯地区扎根发展,也门的摩卡港在15世纪末成为咖啡贸易据点的港口小城。到这时为止,咖啡这种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的植物,与欧洲大陆是注定无缘。

  不过,当摩卡周边产出的咖啡被带到地中海沿岸,便逐渐向欧洲大陆推广。这“多亏”以海盗发家的东印度公司。17世纪中后期,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香料贸易市场过于饱和。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看香料贸易快走到头了,故而赶紧让自己“产业”转型,推行咖啡的殖民种植制度。

  咖啡就这样被荷兰人带到了欧洲。他们还带了一棵咖啡树种,种植在阿姆斯特丹植物园的温暖玻璃房内,供植物学家研究。为了让欧洲人民能够接受咖啡,植物学家在谈论咖啡功效的时候,如今看来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。在解读咖啡为什么会让人更有精神更振奋时,他们提到咖啡可以使盐分溶解和混合在血液中。如此一来,咖啡便在血液里发酵,这样就可以促进消化,甚至治疗偏头痛。

  不过,这种“硬核”说法,换来的却是欧洲人的排斥。该解释不仅没让咖啡在普通市民阶层推广开来,还引起了欧洲贵族名流的一阵恐慌。当时法国的著名书信作家塞维涅夫人就提出各种质疑,她在给女儿的信中谈到咖啡时充满了鄙夷:“咖啡一点也不优雅,那些骑士喝了咖啡,全身都会发热,血液都在移动,我可不接受这种野兽一样的行为。”

  的确,当时大部分的咖啡都是土耳其咖啡。这种咖啡既不加糖也不加奶,又浓又烫,毫无“优雅”可言。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,身边那些平时不怎么喝咖啡的人,猛然喝下一杯又浓又烫的黑咖啡,也许就会心跳加速,头晕目眩。这样一来,的确劝退了部分想尝试咖啡的欧洲人,他们只好把自己好奇的小嘴巴又缩了回去。

  欧洲人喝不惯这种咖啡,像塞维涅夫人这种上层社会名流瞧不上眼,甚至当时的很多宗教人士认为咖啡是异教徒的“魔鬼饮料”。一时间,咖啡进入欧洲大陆的初次尝试受到各方阻碍。

  方法总比困难多,面对欧洲民众的各种怀疑不确定,皇家药学院想方设法消除人们的疑虑。其中既有饮用方式的改革,也有饮用咖啡器具的变革。在此过程中,包括牛奶、糖和鸡蛋,都被加入咖啡,以期改变欧洲人对于这种“魔鬼饮料”的态度。

  或许是看到了窗外草地上的奶牛,让那些皇家药学院的医生们灵光一现:“我欧洲人喝不了咖啡,还产不了牛奶吗?!”于是,咖啡便开始与奶捆绑销售。为了推广这一理念,皇家药学院的医生告诉当时的欧洲人:咖啡加牛奶,不仅更营养,也更利于女士们保持身材。从今天的营养成分计算方式来看,牛奶的脂肪含量,对于维持身材可谓天方夜谭,但当时显然他们顾不了那么多。

  这种话术放到今天,大概相当于平日里正经的科学家或者科普大V,告诉我们喝奶茶非但不会发胖,而且还可以保持身材,顺带再治点偏头痛。

  话说回来,实际上咖啡加奶这一喝法,最早可以追溯到1832年法国学者古邦德的《咖啡专著》。古邦德在书中提到,这一“创举”来自17世纪的荷兰大使尼霍夫。1656至1657年期间,荷兰东印度公司组织商团,不远万里来面见刚刚登基的顺治皇帝。作为商团一员,尼霍夫在被清朝贵族接待时,看到蒙古奶茶的做法:把茶叶放到沸水中,再倒入比水多四倍的牛奶,再加一点盐,然后搅拌。

  相较于蒙古奶茶的美味,这如同“炼金术”般的制作仪式更令尼霍夫着迷,尤其是当时只有上层阶级才可以享用这杯热饮。在尼霍夫看来球速体育官网,普通的茶因为加入了牛奶便具有了阶级的符号性。一旦具有某种身份的象征,“咖啡加奶”便成为重塑咖啡在社会的产物。这样一来,法国、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非常享受咖啡带来的身份标志。

  除了加奶,怎么处理又黑又浓的苦咖啡呢?加糖?这或许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。但是一旦加了糖,咖啡的风味就会变,这对那些传统爱喝咖啡的人可接受不了。在18世纪末,一位土耳其糖果师傅,制作了一款当时人没见过的糖果。这种小而方正的糖被他称之为Lolum,正是土耳其软糖。从那时起,土耳其咖啡和软糖真正开始搭配在一起。在喝又浓又苦的土耳其咖啡时,配上甘甜的软糖,实在是绝配。这不仅能让一些传统咖啡人士“咖啡不加糖”的理念得以延续,同时在品尝甜甜的软糖上,又用咖啡的苦味加以中和,达到口感上的平衡。

  还有一种搭配,估计现在很难想象。有人把生鸡蛋加入咖啡中,这种煮法叫做“Swedish Coffee”。从名字不难看出,其诞生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。这一制作方法,如今在越南仍然存在。

  为什么会把生鸡蛋加入咖啡中?原来,这种硬核的制作咖啡方式是为了让咖啡的颜色更黄更亮。

  此外,与咖啡的奇怪结合还有芝士、炼乳、白兰地等等,这或许是今天特调咖啡的最初形态。咖啡就像万金油一样,与其它食物搭配,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,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。往咖啡里倒东西的过程,就像“炼金术士”一样,“嘭”的一声,一杯口味绝无仅有的咖啡产生了。

  我们现在对咖啡杯的使用再熟悉不过了,各种花纹尺寸大小的咖啡杯层出不穷。不过,最初阿拉伯和欧洲人可都用的是碗喝咖啡。这一变化过程,与中国瓷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。

  具体来看,咖啡饮具的历史演变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联系。郑和航海线路中的其中一条是阿丹(Aden),就是今天也门亚丁,位于红海南口。亚丁附近的城镇海斯(Haysi)出土的咖啡杯,其青花瓷碎片,小巧精致,与明代的饮茶瓷碗几乎一模一样。其实这不难想象,因为在当时,全世界的瓷器都是以景德镇为榜样。

  一方面,随着咖啡在欧洲的逐步站稳脚跟,用何种样式和材质的饮具喝咖啡,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。另一方面,1700年的欧洲约有一亿人口,是一个绝对有利可图的餐饮器具市场。

  在17世纪之前,西方的勺子、杯子、盘子都是稀有物品,不会有为咖啡而专门使用的咖啡杯。从目前所藏的风景画来看,大部分咖啡馆依旧是用小碗来分装咖啡,这是受到土耳其咖啡饮用方式的影响。16世纪土耳其咖啡馆常见的营业方式咖啡常识,是从一口装满咖啡的大锅直接分装到碗里,类似于我们中国人喝汤,这也难怪上文提到的塞维涅夫人说喝咖啡不优雅。要是这种方式延续到现在,可以想象在星巴克的店中央,都市白领们用碗舀着喝咖啡,也是很接地气的场景。

  即使到18世纪初,伦敦的部分咖啡馆还是会用碗来喝咖啡,或者是使用茶盏和茶杯的组合。对于喝茶而言,茶盏可以充当冷却器。但假如咖啡也用茶盏当冷却器,实在是又麻烦,又不符合咖啡的饮用方式。

  那咖啡杯是什么时候“横空出世”的呢?这得取决于欧洲人的耐烫程度在哪个承受点。英国人率先不想再被烫手。于是在伦敦,有一家咖啡馆用的不再是碗,而是咖啡杯。这家咖啡馆正是英属东印度公司1688年创办的劳埃德咖啡馆(Lloyd’s coffee house),它成为当时东印度公司商人们的办公和休憩的场所。眺望当时咖啡馆复原图,顾客使用的是有杯耳的咖啡杯,并附有杯托。带杯耳的咖啡杯,更接近现代人所熟悉的咖啡样式了。这种咖啡杯,属于咖啡特有的饮用器具。暂时不再和其他热饮混淆,这也是咖啡日后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需求的标志。

  先有了专门喝咖啡的杯子,才会有中国瓷器的登场。在欧洲具有产瓷条件之前,他们多使用的咖啡饮用材质是马口铁。很快,欧洲人发现,和马口铁相比,来自东方的瓷器好处不要太多。

  首先,马口铁外观通常丑,又容易生锈,瓷器的美观程度完胜。其次,马口铁的耐热性也比不上瓷器。除了美观和实用,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器型伊特鲁里亚带来的灵感也不可忽视。伊特鲁里亚是古希腊时期形式、用途多样的陶器种类。其中盛酒器型(oinochoe)和酒杯(kyathos)都是带单柄的器型。这两种器型无疑给咖啡杯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。伊特鲁里亚的咖啡杯一般是与茶杯和托盘组成一套饮具。欧洲人一贯有购买整套餐饮瓷器的习惯,这也与受到中式成套餐器的影响有关。

  所以在探讨咖啡杯的器型时,茶杯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元素,这还线世纪最常见的茶杯器型比特(bute)的原型是中式无柄茶杯。在此基础上,有人稍微动脑筋做高一点,就成为咖啡杯的雏形。

  换句话说,伊特鲁里亚的酒器柄型与中国茶杯器型结合,这是咖啡杯最早的形态。其中,中国茶杯的器型是咖啡杯成型的基础之一。然而自18世纪中叶开始,欧洲的制瓷师在器型上一步步摆脱“效仿东方”的理念。咖啡杯从茶碗的器型中跳脱出来,茶杯也受到影响,渐渐从比特这类常见的器型走向带柄的杯型。这种带柄杯型有了特定的名称,即现在人们熟悉的马克杯。马克杯适合装一切热饮,实用性和稳定性使之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家用和办公使用的杯器。到19世纪中后期,马克杯型从西方引入到中国日常生活的领域中。民国时期生产的马克杯为了保持热饮温度的效果,通常为圆柱形,体积较大,杯体较厚,装饰图案多为山水书法、花鸟走兽和最具代表的“桃花美女”纹饰。马克杯至今仍在全世界具有极高的使用率。

  所以,相比咖啡和咖啡馆,咖啡杯更早一步传入中国。这得益于瓷器可以承载双方的文化,同时又在物质意义上取得了崭新的生命力。

  咖啡作为一杯饮料,背后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功能、交流功能和交互性能。今天,当我们去咖啡馆买上一杯咖啡时,谁能想到它其实经历了那么多呢?(撰稿 洪淑倩)